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翻译教育的危机

韩林涛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40 次浏览 • 2018-03-29 16:00 • 来自相关话题

危机一:翻译专业生源不佳

不管机器翻译的水平有没有超过人类译者,经过最近几年媒体的渲染,在高中生家长和考研学生那里,机器翻译早已超过人类译者,“翻译”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激发不起优秀学生在这个专业求学的欲望。

开设翻译专业本科和翻译专业硕士的学校是不会担心招不到学生的,因为本科文凭和硕士帽子是人人都要拿的,但语言水平特别优秀的高中生和语言底子打得不错的考研学生应该是不会考虑读翻译专业了。

本来优秀的双语转换技能就是一个经年累月才能打磨出来的稀罕能力,学生要是底子薄,老师再怎么努力也白搭。本科就四年,还不是全学语言和翻译;研究生就两年到三年,原本就不怎么样的语言水平加上不到一年的高强度职业化训练,何以能打磨出优秀的译者和译员?

如今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被各种事情和事物转移注意力,要学的东西多,学东西的时间又不够。当年我读大学的时候虽然没怎么认真学习,但觉得看书的时间和学习的时间要比现在的大学生多得多。大家知道吗,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忙得没有时间读书了!

危机二:翻译专业技术背景师资匮乏

虽然读翻译专业的好苗子越来越少,但好学校依然能招到好学生,可是好学校招聘老师的门槛也越来越高,非博士/非本科985211的博士/非双一流的博士/非海外的博士......一大堆条条框框把搞翻译实践的职业译者挡在了象牙塔外,把有技术背景的师资挡在了门外。

许多翻译专业教师还搞不清楚“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时候,更让人搞不懂的“人工智能”已经全面侵袭而来。绝大多数翻译专业的教师是没有理科背景的,即便有理科背景,能看懂“机器翻译原理”的也不多。本来是急需新鲜血液补充的关键时刻,文理交叉背景的人又难以进入翻译专业师资队伍担任专职教师。

仔细看看国内教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老师,除了教具体的某几个工具的使用方法外,有多少能将最新的技术应用到翻译教学、翻译实践、翻译研究?

据我所知,如今北大的计算机辅助翻译专业毕业生这两三年基本上没有人能进入高校参与翻译专业的建设和翻译人才的培养。这个链条一旦断了,高校的翻译专业建设更加岌岌可危。

危机三:翻译教育信息化建设非常落后

教育技术搞了那么多年,外语教育技术、国际汉语教育技术倒是成效不少,但办了十来年的翻译教育技术发展却不甚乐观。

人工智能技术里面有一大堆的技术都广泛应用于了外语教学和汉语教学,多种多样的学习工具、学习平台四处开花,那翻译教学呢?

教育信息化要靠资金投入,也不一定全靠资金投入,关键还是靠管理者的思维转变,要靠翻译教育技术专家的不断投入。只是目前看来,这方面的建设还只能依赖销售翻译教育技术产品的企业从外而内去推动,翻译人才培养单位由内而外的变革微乎其微。

危机四:“翻译”的内涵不断变化,传统翻译教育的课程设置早已落后

“翻译”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景下面对不同的需求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根据“DIKW”模型,如果用“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所组成的金字塔来看待“翻译”的内涵,本质上说“翻译”是针对“数据”转换而产生的一种行为。传统的翻译面对的还是文本类型的数据(笔译)和语音类型的数据(口译),但今天的“翻译”面对的则是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数据。


在这样的情境下,传统翻译教育培养的学生有多少能在人工智能时代逃避那些他们处理不了的数据类型呢?然而,他们在学校期间老师们并没有教他们如何去应对。 查看全部
危机一:翻译专业生源不佳

不管机器翻译的水平有没有超过人类译者,经过最近几年媒体的渲染,在高中生家长和考研学生那里,机器翻译早已超过人类译者,“翻译”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激发不起优秀学生在这个专业求学的欲望。

开设翻译专业本科和翻译专业硕士的学校是不会担心招不到学生的,因为本科文凭和硕士帽子是人人都要拿的,但语言水平特别优秀的高中生和语言底子打得不错的考研学生应该是不会考虑读翻译专业了。

本来优秀的双语转换技能就是一个经年累月才能打磨出来的稀罕能力,学生要是底子薄,老师再怎么努力也白搭。本科就四年,还不是全学语言和翻译;研究生就两年到三年,原本就不怎么样的语言水平加上不到一年的高强度职业化训练,何以能打磨出优秀的译者和译员?

如今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被各种事情和事物转移注意力,要学的东西多,学东西的时间又不够。当年我读大学的时候虽然没怎么认真学习,但觉得看书的时间和学习的时间要比现在的大学生多得多。大家知道吗,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忙得没有时间读书了!

危机二:翻译专业技术背景师资匮乏

虽然读翻译专业的好苗子越来越少,但好学校依然能招到好学生,可是好学校招聘老师的门槛也越来越高,非博士/非本科985211的博士/非双一流的博士/非海外的博士......一大堆条条框框把搞翻译实践的职业译者挡在了象牙塔外,把有技术背景的师资挡在了门外。

许多翻译专业教师还搞不清楚“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时候,更让人搞不懂的“人工智能”已经全面侵袭而来。绝大多数翻译专业的教师是没有理科背景的,即便有理科背景,能看懂“机器翻译原理”的也不多。本来是急需新鲜血液补充的关键时刻,文理交叉背景的人又难以进入翻译专业师资队伍担任专职教师。

仔细看看国内教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老师,除了教具体的某几个工具的使用方法外,有多少能将最新的技术应用到翻译教学、翻译实践、翻译研究?

据我所知,如今北大的计算机辅助翻译专业毕业生这两三年基本上没有人能进入高校参与翻译专业的建设和翻译人才的培养。这个链条一旦断了,高校的翻译专业建设更加岌岌可危。

危机三:翻译教育信息化建设非常落后

教育技术搞了那么多年,外语教育技术、国际汉语教育技术倒是成效不少,但办了十来年的翻译教育技术发展却不甚乐观。

人工智能技术里面有一大堆的技术都广泛应用于了外语教学和汉语教学,多种多样的学习工具、学习平台四处开花,那翻译教学呢?

教育信息化要靠资金投入,也不一定全靠资金投入,关键还是靠管理者的思维转变,要靠翻译教育技术专家的不断投入。只是目前看来,这方面的建设还只能依赖销售翻译教育技术产品的企业从外而内去推动,翻译人才培养单位由内而外的变革微乎其微。

危机四:“翻译”的内涵不断变化,传统翻译教育的课程设置早已落后

“翻译”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景下面对不同的需求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根据“DIKW”模型,如果用“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所组成的金字塔来看待“翻译”的内涵,本质上说“翻译”是针对“数据”转换而产生的一种行为。传统的翻译面对的还是文本类型的数据(笔译)和语音类型的数据(口译),但今天的“翻译”面对的则是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数据。


在这样的情境下,传统翻译教育培养的学生有多少能在人工智能时代逃避那些他们处理不了的数据类型呢?然而,他们在学校期间老师们并没有教他们如何去应对。

论“翻译教育技术”

韩林涛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19 次浏览 • 2018-03-29 15:29 • 来自相关话题

本文发布于2016年9月10日
 
背景

今年五月份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小文,《现代信息技术助力翻译教育“驾数腾云”》,紧接着分别在中国政法大学的第八届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中央党校的一次研讨会上和北大的两次教师培训上分享了这篇小文的内容。简而言之,这篇小文讲的是翻译教育的信息化,把我在北语正在做的事情作为案例推广到更多学校,引起老师们对翻译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育技术的重视。

几次分享过后,我开始对“翻译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育技术”有了更系统的认识,我认为这种技术与近些年来提及的“翻译技术”或“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是不一样的,虽然有交集,但有很不一样的地方。限于我自身的学术水平,现在还难以给“翻译教育技术”下一个很准确的定义,之前也未听说有人在哪个公开场合或学术刊物上提过这个概念,所以我姑且再写一篇小文说说我对“翻译教育技术”的理解。
 
一、“翻译教育技术”之我见
 
我所认为的“翻译教育技术”是指一系列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翻译专业学生管理过程中、翻译类教学单位发展中应用的教育技术解决方案。简单举几个例子:

在翻译教学过程中

教师收发学生的翻译作业不再使用传统的邮箱或网盘,而是直接使用学生可以在线做笔译作业、在线录口译练习的翻译教学平台;
学生课下不再自己从互联网搜集练习资料,而是通过翻译教学平台自主获得练习素材,并能通过在线社区与不同学校的学生交流、直接与用人单位对接;

在翻译专业学生管理过程中

学校或学院统计学生信息不再使用传统的纸质文件或各种各样的Excel表格,而是通过统一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了解翻译专业学生的学习进展、作业考试评价、实习就业信息等;

学生发起的实习实践活动不再是线下的低效碰头会,而是借助在线协作平台、知识管理平台实现文件的统一管理、信息的及时收集、存储和分发;

在翻译类教学单位发展中

一所翻译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通过统一平台综合管理,翻译专业教师所需的教学资源、科研支持均可以通过这类平台及时获得;
学院内和学院间的师资共享、资料共享、经验交流能够在技术平台的辅助下顺畅实现;
……
 
这样的例子能够举出太多,因为我自己过去几年里发现了翻译教育圈太多的低效教学方法、无效的沟通模式、落后的发展思想。然而技术很多,应用起来却很难,彻底解决实际问题更难。翻译教育技术涉及的领域不仅仅是以上我提及的三方面,翻译教育技术应当能提供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来应对翻译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二、“翻译教育技术”与“翻译技术”的区别
 

最早我接触面向翻译教学的教育技术研究还是在北大跟着俞敬松老师读书的时候,2011年我开始在北大读书前俞老师就开始在北大探索应用教育技术手段提高翻译教学水平的方法,后来参与了俞老师的诸多项目,便越来越意识到在教育技术的应用上翻译类院校简直就是“在贫困线上挣扎”。

深入研究教育技术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后,很容易发现“翻译教育技术”与“翻译技术”的区别:
 

谈论“翻译技术”时,我们常谈及“翻译记忆技术”和“术语库技术”等一些在翻译实践中应用极其广泛的技术,这两年似乎“机器翻译技术”也被归到了“翻译技术”的范畴(实际上这两者并不是一个量级的技术)。

我一般这样解释“翻译技术”:如果你之前给一家公司翻译过一份材料,一共翻译了5000字,一共花了一整天,按每千字200元计算,这一天你的收入是1000元。

一年之后这家公司又给了你一份材料,你发现跟去年翻得很类似,还是5000字,其中3000字都是你翻译过的,你花了半天的时间翻译完了这批材料,同样是按每千字200元计算,这半天你的收入就达到了1000元,却只真正翻译了2000字。

这就是翻译技术的典型应用场景,把做过的翻译变成“记忆”,提高翻译的效率。

然而,“翻译技术”被一部分老师排斥的原因是:翻译技术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翻译记忆虽然好,但是如果学生翻译水平不高,再多的翻译记忆数据也帮不上忙。于是一些翻译专业教师宁可回到刀耕火种的时代,带着学生一字一字得翻译,在读书期间以提高翻译水平为主,工作之后再让他们根据企业的需求学习相应的技术工具。

“翻译教育技术”解决的重点问题就是学生在校期间如何在技术的辅助下提高翻译水平。
 
三、“翻译教育技术”的应用案例

我以一个最近正在做的事情为例介绍我所认为的“翻译教育技术”。

前几天G20峰会在杭州举行,会议期间各种领导人讲话,网上遍布着一大堆领导人发言的双语版本材料。这些材料其实是非常好的翻译练习素材,既可以拿来直接在课堂上讲解政治类文本的翻译,又可以做成语料库为以后做新闻编译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在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和中外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基地,我们做了这样一件事:
 

第一步:我们召集了近20位翻译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培训他们如何使用搜索引擎提高检索互联网信息的效率。

【翻译教育技术应用】

1. 在招募学生过程中我们使用“麦客表单”(www.mikecrm.com)制作报名表,通过微信群发布招募信息,学生在线提交简历报名; 

2. 学生报名后,我们在学院的慕课平台“高翻学堂”上为他们准备了一门“G20峰会新闻语料库采编”()的课程,学生加入这门课程后观看老师录制的《搜智》课程,观看教学视频自学如何使用Google检索互联网信息;[/url] 

第二步:学生继续学习“高翻学堂”上关于语料库制作的视频课程,并开始在实验室整理平行语料并入库。

【翻译教育技术应用】

1. 学生观看完视频后,使用一款叫做Abbyy Aligner的软件将双语新闻对齐成一句一句的翻译记忆库;

2. 学生对齐后的翻译记忆库会上传到学院的“高翻记忆库”(),这样学院的所有老师和同学都可以在线检索;[/url] 

3. 学生制作的翻译记忆库还会上传到学院的“云翻译平台”(由SDL GroupShare、memoQ WebTrans等计算机辅助翻译平台组成),未来的真实翻译项目可直接复用这些翻译记忆;

4. 学生制作的翻译记忆库上传到“语帆术语宝”()进行术语抽取,抽取出来的双语术语会进入到“云翻译平台”作为术语库支撑未来的翻译项目;[/url] 

5. 所有G20语料库会作为教学语料进入学院的合作企业开发的“智能化翻译教学系统”(CATS)中(),以教学案例库和教学作业库的形式支撑翻译教学,为教师提供真实的教学案例,教师可以基于学生作业中的翻译错误分析学生的翻译水平;[/url] 

6. 学生整理平行语料过程中的所有数据均通过“有道云协作”()管理,所有版本清晰可见;[/url] 

7. 学生整理的所有视频资料和音频资料均会上传到高翻学堂的“口译素材库”,口译专业学生可在线观看和收听。
 
第三步:以“G20峰会新闻语料库采编”项目为蓝本,鼓励学院的师生一同建设各种类型的语料库,一同探索语料的不同使用方法,师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多种技术平台的使用方法,提高教育技术在翻译教学不同环节中的应用。
 
结语
 
“翻译教育技术”是“翻译技术”和“教育技术”的交叉领域,有很多内容值得探索。希望今天这篇小文能够作为一个引子,让更多翻译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各种新技术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查看全部
本文发布于2016年9月10日
 
背景

今年五月份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小文,《现代信息技术助力翻译教育“驾数腾云”》,紧接着分别在中国政法大学的第八届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中央党校的一次研讨会上和北大的两次教师培训上分享了这篇小文的内容。简而言之,这篇小文讲的是翻译教育的信息化,把我在北语正在做的事情作为案例推广到更多学校,引起老师们对翻译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育技术的重视。

几次分享过后,我开始对“翻译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育技术”有了更系统的认识,我认为这种技术与近些年来提及的“翻译技术”或“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是不一样的,虽然有交集,但有很不一样的地方。限于我自身的学术水平,现在还难以给“翻译教育技术”下一个很准确的定义,之前也未听说有人在哪个公开场合或学术刊物上提过这个概念,所以我姑且再写一篇小文说说我对“翻译教育技术”的理解。
 
一、“翻译教育技术”之我见
 
我所认为的“翻译教育技术”是指一系列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翻译专业学生管理过程中、翻译类教学单位发展中应用的教育技术解决方案。简单举几个例子:

在翻译教学过程中

教师收发学生的翻译作业不再使用传统的邮箱或网盘,而是直接使用学生可以在线做笔译作业、在线录口译练习的翻译教学平台;
学生课下不再自己从互联网搜集练习资料,而是通过翻译教学平台自主获得练习素材,并能通过在线社区与不同学校的学生交流、直接与用人单位对接;

在翻译专业学生管理过程中

学校或学院统计学生信息不再使用传统的纸质文件或各种各样的Excel表格,而是通过统一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了解翻译专业学生的学习进展、作业考试评价、实习就业信息等;

学生发起的实习实践活动不再是线下的低效碰头会,而是借助在线协作平台、知识管理平台实现文件的统一管理、信息的及时收集、存储和分发;

在翻译类教学单位发展中

一所翻译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通过统一平台综合管理,翻译专业教师所需的教学资源、科研支持均可以通过这类平台及时获得;
学院内和学院间的师资共享、资料共享、经验交流能够在技术平台的辅助下顺畅实现;
……
 
这样的例子能够举出太多,因为我自己过去几年里发现了翻译教育圈太多的低效教学方法、无效的沟通模式、落后的发展思想。然而技术很多,应用起来却很难,彻底解决实际问题更难。翻译教育技术涉及的领域不仅仅是以上我提及的三方面,翻译教育技术应当能提供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来应对翻译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二、“翻译教育技术”与“翻译技术”的区别
 

最早我接触面向翻译教学的教育技术研究还是在北大跟着俞敬松老师读书的时候,2011年我开始在北大读书前俞老师就开始在北大探索应用教育技术手段提高翻译教学水平的方法,后来参与了俞老师的诸多项目,便越来越意识到在教育技术的应用上翻译类院校简直就是“在贫困线上挣扎”。

深入研究教育技术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后,很容易发现“翻译教育技术”与“翻译技术”的区别:
 

谈论“翻译技术”时,我们常谈及“翻译记忆技术”和“术语库技术”等一些在翻译实践中应用极其广泛的技术,这两年似乎“机器翻译技术”也被归到了“翻译技术”的范畴(实际上这两者并不是一个量级的技术)。

我一般这样解释“翻译技术”:如果你之前给一家公司翻译过一份材料,一共翻译了5000字,一共花了一整天,按每千字200元计算,这一天你的收入是1000元。

一年之后这家公司又给了你一份材料,你发现跟去年翻得很类似,还是5000字,其中3000字都是你翻译过的,你花了半天的时间翻译完了这批材料,同样是按每千字200元计算,这半天你的收入就达到了1000元,却只真正翻译了2000字。

这就是翻译技术的典型应用场景,把做过的翻译变成“记忆”,提高翻译的效率。

然而,“翻译技术”被一部分老师排斥的原因是:翻译技术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翻译记忆虽然好,但是如果学生翻译水平不高,再多的翻译记忆数据也帮不上忙。于是一些翻译专业教师宁可回到刀耕火种的时代,带着学生一字一字得翻译,在读书期间以提高翻译水平为主,工作之后再让他们根据企业的需求学习相应的技术工具。

“翻译教育技术”解决的重点问题就是学生在校期间如何在技术的辅助下提高翻译水平。
 
三、“翻译教育技术”的应用案例

我以一个最近正在做的事情为例介绍我所认为的“翻译教育技术”。

前几天G20峰会在杭州举行,会议期间各种领导人讲话,网上遍布着一大堆领导人发言的双语版本材料。这些材料其实是非常好的翻译练习素材,既可以拿来直接在课堂上讲解政治类文本的翻译,又可以做成语料库为以后做新闻编译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在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和中外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基地,我们做了这样一件事:
 

第一步:我们召集了近20位翻译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培训他们如何使用搜索引擎提高检索互联网信息的效率。

【翻译教育技术应用】

1. 在招募学生过程中我们使用“麦客表单”(www.mikecrm.com)制作报名表,通过微信群发布招募信息,学生在线提交简历报名; 

2. 学生报名后,我们在学院的慕课平台“高翻学堂”上为他们准备了一门“G20峰会新闻语料库采编”()的课程,学生加入这门课程后观看老师录制的《搜智》课程,观看教学视频自学如何使用Google检索互联网信息;[/url] 

第二步:学生继续学习“高翻学堂”上关于语料库制作的视频课程,并开始在实验室整理平行语料并入库。

【翻译教育技术应用】

1. 学生观看完视频后,使用一款叫做Abbyy Aligner的软件将双语新闻对齐成一句一句的翻译记忆库;

2. 学生对齐后的翻译记忆库会上传到学院的“高翻记忆库”(),这样学院的所有老师和同学都可以在线检索;[/url] 

3. 学生制作的翻译记忆库还会上传到学院的“云翻译平台”(由SDL GroupShare、memoQ WebTrans等计算机辅助翻译平台组成),未来的真实翻译项目可直接复用这些翻译记忆;

4. 学生制作的翻译记忆库上传到“语帆术语宝”()进行术语抽取,抽取出来的双语术语会进入到“云翻译平台”作为术语库支撑未来的翻译项目;[/url] 

5. 所有G20语料库会作为教学语料进入学院的合作企业开发的“智能化翻译教学系统”(CATS)中(),以教学案例库和教学作业库的形式支撑翻译教学,为教师提供真实的教学案例,教师可以基于学生作业中的翻译错误分析学生的翻译水平;[/url] 

6. 学生整理平行语料过程中的所有数据均通过“有道云协作”()管理,所有版本清晰可见;[/url] 

7. 学生整理的所有视频资料和音频资料均会上传到高翻学堂的“口译素材库”,口译专业学生可在线观看和收听。
 
第三步:以“G20峰会新闻语料库采编”项目为蓝本,鼓励学院的师生一同建设各种类型的语料库,一同探索语料的不同使用方法,师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多种技术平台的使用方法,提高教育技术在翻译教学不同环节中的应用。
 
结语
 
“翻译教育技术”是“翻译技术”和“教育技术”的交叉领域,有很多内容值得探索。希望今天这篇小文能够作为一个引子,让更多翻译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各种新技术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助力翻译教育“驾数腾云”

韩林涛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46 次浏览 • 2018-03-29 15:23 • 来自相关话题

本文发布于2016年5月28日
 背景

以下内容是我在第八届“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第二分论坛“语言技术驱动与语言服务共享”的发言,题目为“现代信息技术助力翻译教育'驾数腾云'”。
 
大会前我特别忙,我人又比较懒,所以在大会前一夜我依然没有做完自己的发言PPT。我转念一想,既然发言题目里有“驾数腾云”,意为“在云端驾驭数据”,所以我索性采取一种新的发言方法:在开会时公布我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大家扫一扫即能看到我的发言全文,观众不必再拍照,不必再询问是否可以共享PPT,在场的有心人也不必文字记录我的发言,所有我想今天分享的内容都在这篇文章中。

既然是这届大会的“新人”,我希望这样的发言方式能够有一点点新意。

以下是我的发言正文:
 
一、翻译教育+
 
几组与翻译教育相关的数据
 
在前些天召开的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6年年会上,有一组刚刚发布的权威数据:MTI(翻译专业硕士)自2007年设立以来,每年招生8500多人,累计招生36000多人,已经毕业的MTI学生20000多人,全国206家大学开办MTI学位教育。
 

今天我再公布另一组数据:

2013年9月,由北京大学俞敬松老师主讲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原理与实践》慕课课程经过四个月的筹备后正式上线,截至2016年5月,该课程分别在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平台、美国的Edx平台、Coursera平台、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平台、北京大学的华文慕课平台等国内外知名的慕课平台上线,累计注册学习人数为:25000+

该课程在4个月的时间内共录制视频155个,视频总时长超过25个小时。
注:“慕课”为“MOOC”的中文译名,全称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我再公布另一组数据:

2016年3月,由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名誉院长刘和平教授主讲的《翻译理论与实务》在高翻学院自有网络课程平台“高翻学堂”上线,共133人选修。

截至2016年5月底,共录制视频238个,视频总时长为3227分钟,约为54小时,目前课程仍在继续,预计课程结束时视频总数将超过300个,视频总时长将超过70小时。
 

在慕课出现之前,没人能想到一门上线不到三年的偏技术的翻译专业课程的注册学习人数会超过翻译专业硕士的已毕业生人数。

在“高翻学堂”上线以前,我难以想象一门开设不到三个月的翻译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视频总时长已经比花费四个月录制的慕课课程视频总时长多了一倍。

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翻译教育相比过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享受翻译教育的学生人数爆发性增长,翻译教育过程中产生数据也在爆发性增长。
 

而所有刚刚提到的课程视频都在“云端”,现在您拿起手机或平板电脑,都可以前往观看,无论是偏技术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原理与实践课程,还是偏理论的翻译理论与实务课程,都是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翻译教育新模式,在今天的中国翻译教育圈里,这些都是最前沿的正在发生的真实案例。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让学生能够通过云服务随时随地享受优质的翻译教育。

现在很多更新换代的事物都喜欢在名字后面添一个“加号”,我也跟个风,称这样的翻译教育为:“翻译教育+”。
 
二、“翻译教育+”的实现方式
 
我的发言题目叫做"现代信息技术助力翻译教育'驾数腾云'",刚刚我提到的两门课程我都有幸加入其中,所以接下来我将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这些课程背后的现代信息技术,让大家对“翻译教育+”有更直观的认识。
 
下面这张图是俞敬松老师的课程拍摄实景图和课程视频制作流程:





 
下面这两张图是刘和平教授的《翻译理论与实务》课程实景图:
 
下面这两张图是学生编辑视频所用的装备:
 
下面这张图是背后支撑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课程平台“高翻学堂”的服务器硬件:IBM企业级服务器
 
下面这张图是背后支撑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课程平台“高翻学堂”的服务器软件:VMware服务器虚拟化系统
 
下面这张图是我们刚刚建成的中外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基地的笔译与本地化实验室:
 
下面这张图是我们刚刚建成的中外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基地的同声传译实验室:
 
下面是中外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基地采购的部分专业笔译软件的目录,包括: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语料库软件……
 
下图是高级翻译学院的翻译专业研究生基于上述软件中的memoQ Web云翻译平台正在进行的北京语言大学官网的本地化项目:
 
以上这一切都是翻译教育背后支撑其不断向前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既有硬件,也有软件,当然还有一批为之不断努力的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
 
三、“翻译教育+”的特点
 
“翻译教育+”与“翻译教育”的区别
 

看完有图有真相的“翻译教育+”实现方式后,大家也许对“翻译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那么这样的“翻译教育+”与以前的“翻译教育”有什么区别呢?

我认为最大的区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存在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隐身。

翻译教育后面多了一个“加号”,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存在使得今天的翻译教育走出传统观念的束缚。正是现代信息技术,我们才可以把以前的翻译教育中不可能统计出来的数据统计并整理出来,用来预测未来的翻译专业学生的学习行为,帮助翻译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更好的决策。

我之所以会提现代信息技术的隐身,也是缘于我近来对翻译技术发展方向的思考,我认为翻译技术目前有点过于锋芒毕露,吓住了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

如今知道翻译技术重要的老师和学生已经很多,开始接触和使用翻译技术的人也有很多,但是真正能灵活运用包括翻译技术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老师和学生还是太少,这是翻译教育圈教师组成结构不合理的一个表现,也是未来翻译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需要引入更多懂技术的老师来做一些教辅的工作,而不是让已经学习翻译、教授翻译很多年的翻译老师去从零开始学翻译技术。一旦这些懂技术的老师开始进入翻译学院工作后,主要任务就是施展现代信息技术的魔法,让翻译技术隐身,让现代信息技术隐身。

关于翻译技术隐身的话题,以后有机会我还愿意继续谈谈我的浅见,回到今天的话题,现代信息技术对翻译教育的助力作用,我认为现代信息技术至少包括软件的使用技术和硬件的使用技术,并不仅限于像SDL Trados这样直接面向翻译流程开发的技术工具,任何有助于翻译教育的技术都可以被利用起来应用于翻译教育过程之中,融入到翻译教育的方方面面,融入到翻译教育工作者和翻译专业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

如何融合?有些老师可能会说,谁能像北语那样拿到那么多的国家经费来购买硬件和软件。但是我想说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助力翻译教育“驾数腾云”,核心并不是那些昂贵的硬件和软件,而是由翻译专业师生共同打造的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翻译教育+”解决方案。
 
四、“翻译教育+”解决方案
 
翻译学院的核心语言资产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现在的学生懂得的技术工具远比老师要多,对包括翻译技术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比老师要快得多。

在一所高校里,翻译教师的职业是教师,而不是企业里的技术员或项目经理,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什么都会,来一个网站也能翻译、来一个不知名的软件也能翻译。

老师能做的事情是:组织学生开展案例驱动的翻译学习、项目驱动的翻译学习,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用各种免费的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比如有道云协作、百度网盘等等)去创造知识并整理知识,然后将知识延续给下一届的学生,将各种类型的项目的操作方法积累成学校的解决方案,积累成学校的语言资产,成为一所翻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未来评估一所学校的翻译教育的好坏的标准之一也许就是这所学院能够为学校和社会提供多少种语言服务解决方案。
 
北语高翻在这一块儿也做了一些工作,下图是我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知识管理平台,我所有的课件都在这个平台上,往届学生的期末论文也都在这个平台上,新一届学生的期末论文可以选择往届学生的题目,基于他们的工作继续去完成,这样才能有所创新,而不是重复造车。如果没有像高翻学院那样的服务器,在网络上也能找到类似的服务提供商,这样的知识管理平台只需要每个月几十块钱就可以负担,花费不到1个小时就可以搭建完成。
 
除了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外,翻译项目管理课程也通过“高翻学堂”在线课程平台开设(甚至是翻译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听说课),往届学生的课堂演讲都录制成视频放到这个平台上,新一届学生可以观看这些视频,基于前人的工作发现新的点,然后去创造更多的知识。

所有这些都为高级翻译学院提供了宝贵的语言资产,都为未来的学生创造了宝贵的财富。

一旦我们向社会公布了这些语言资产,那对这个社会也会有极大的帮助,正如刘和平院长为高翻学院题写的院训所讲的那样:“挑战自我,服务他人,沟通世界”。

然而,所有我们做的这些,钱和软硬件并不是关键,我们需要的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接纳和善用。在我们所做的众多翻译教学实践中,现代信息技术已经隐藏在了所有这一切的背后,学生并不知道这些平台背后是怎样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支撑,他们看到的只是“云端”知识呈现的新形式,并不断往其中共享新的数据,学生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
 
结语

虽然现在人人都在提“大数据”,我们也确实积累了一些语言数据,但实话实说,我们目前的这些语言数据离“大数据”还相差太远太远;我们所谓的“云端”也并非真正的“云技术”,数据只不过是存储在学校机房的一台服务器上而已。

但我们在翻译教育道路上所做的“驾数腾云”之举将不会停歇,我相信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情能够为中国翻译教育的信息化改革做出一点点的贡献。

在我发言的最后,我希望发出呼吁,希望翻译教育圈里老师们能够以学生为中心,把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教学的主要力量,把学生组织起来自发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老师的作用是引导和提问,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得到锻炼,现代信息技术才可以得到善用,翻译教育才能真正“驾数腾云”。

欢迎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查看全部
本文发布于2016年5月28日
 背景

以下内容是我在第八届“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第二分论坛“语言技术驱动与语言服务共享”的发言,题目为“现代信息技术助力翻译教育'驾数腾云'”。
 
大会前我特别忙,我人又比较懒,所以在大会前一夜我依然没有做完自己的发言PPT。我转念一想,既然发言题目里有“驾数腾云”,意为“在云端驾驭数据”,所以我索性采取一种新的发言方法:在开会时公布我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大家扫一扫即能看到我的发言全文,观众不必再拍照,不必再询问是否可以共享PPT,在场的有心人也不必文字记录我的发言,所有我想今天分享的内容都在这篇文章中。

既然是这届大会的“新人”,我希望这样的发言方式能够有一点点新意。

以下是我的发言正文:
 
一、翻译教育+
 
几组与翻译教育相关的数据
 
在前些天召开的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6年年会上,有一组刚刚发布的权威数据:MTI(翻译专业硕士)自2007年设立以来,每年招生8500多人,累计招生36000多人,已经毕业的MTI学生20000多人,全国206家大学开办MTI学位教育。
 

今天我再公布另一组数据:

2013年9月,由北京大学俞敬松老师主讲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原理与实践》慕课课程经过四个月的筹备后正式上线,截至2016年5月,该课程分别在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平台、美国的Edx平台、Coursera平台、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平台、北京大学的华文慕课平台等国内外知名的慕课平台上线,累计注册学习人数为:25000+

该课程在4个月的时间内共录制视频155个,视频总时长超过25个小时。
注:“慕课”为“MOOC”的中文译名,全称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我再公布另一组数据:

2016年3月,由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名誉院长刘和平教授主讲的《翻译理论与实务》在高翻学院自有网络课程平台“高翻学堂”上线,共133人选修。

截至2016年5月底,共录制视频238个,视频总时长为3227分钟,约为54小时,目前课程仍在继续,预计课程结束时视频总数将超过300个,视频总时长将超过70小时。
 

在慕课出现之前,没人能想到一门上线不到三年的偏技术的翻译专业课程的注册学习人数会超过翻译专业硕士的已毕业生人数。

在“高翻学堂”上线以前,我难以想象一门开设不到三个月的翻译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视频总时长已经比花费四个月录制的慕课课程视频总时长多了一倍。

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翻译教育相比过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享受翻译教育的学生人数爆发性增长,翻译教育过程中产生数据也在爆发性增长。
 

而所有刚刚提到的课程视频都在“云端”,现在您拿起手机或平板电脑,都可以前往观看,无论是偏技术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原理与实践课程,还是偏理论的翻译理论与实务课程,都是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翻译教育新模式,在今天的中国翻译教育圈里,这些都是最前沿的正在发生的真实案例。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让学生能够通过云服务随时随地享受优质的翻译教育。

现在很多更新换代的事物都喜欢在名字后面添一个“加号”,我也跟个风,称这样的翻译教育为:“翻译教育+”。
 
二、“翻译教育+”的实现方式
 
我的发言题目叫做"现代信息技术助力翻译教育'驾数腾云'",刚刚我提到的两门课程我都有幸加入其中,所以接下来我将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这些课程背后的现代信息技术,让大家对“翻译教育+”有更直观的认识。
 
下面这张图是俞敬松老师的课程拍摄实景图和课程视频制作流程:

640.jpg

 
下面这两张图是刘和平教授的《翻译理论与实务》课程实景图:
 
下面这两张图是学生编辑视频所用的装备:
 
下面这张图是背后支撑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课程平台“高翻学堂”的服务器硬件:IBM企业级服务器
 
下面这张图是背后支撑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课程平台“高翻学堂”的服务器软件:VMware服务器虚拟化系统
 
下面这张图是我们刚刚建成的中外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基地的笔译与本地化实验室:
 
下面这张图是我们刚刚建成的中外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基地的同声传译实验室:
 
下面是中外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基地采购的部分专业笔译软件的目录,包括: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语料库软件……
 
下图是高级翻译学院的翻译专业研究生基于上述软件中的memoQ Web云翻译平台正在进行的北京语言大学官网的本地化项目:
 
以上这一切都是翻译教育背后支撑其不断向前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既有硬件,也有软件,当然还有一批为之不断努力的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
 
三、“翻译教育+”的特点
 
“翻译教育+”与“翻译教育”的区别
 

看完有图有真相的“翻译教育+”实现方式后,大家也许对“翻译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那么这样的“翻译教育+”与以前的“翻译教育”有什么区别呢?

我认为最大的区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存在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隐身。

翻译教育后面多了一个“加号”,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存在使得今天的翻译教育走出传统观念的束缚。正是现代信息技术,我们才可以把以前的翻译教育中不可能统计出来的数据统计并整理出来,用来预测未来的翻译专业学生的学习行为,帮助翻译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更好的决策。

我之所以会提现代信息技术的隐身,也是缘于我近来对翻译技术发展方向的思考,我认为翻译技术目前有点过于锋芒毕露,吓住了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

如今知道翻译技术重要的老师和学生已经很多,开始接触和使用翻译技术的人也有很多,但是真正能灵活运用包括翻译技术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老师和学生还是太少,这是翻译教育圈教师组成结构不合理的一个表现,也是未来翻译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需要引入更多懂技术的老师来做一些教辅的工作,而不是让已经学习翻译、教授翻译很多年的翻译老师去从零开始学翻译技术。一旦这些懂技术的老师开始进入翻译学院工作后,主要任务就是施展现代信息技术的魔法,让翻译技术隐身,让现代信息技术隐身。

关于翻译技术隐身的话题,以后有机会我还愿意继续谈谈我的浅见,回到今天的话题,现代信息技术对翻译教育的助力作用,我认为现代信息技术至少包括软件的使用技术和硬件的使用技术,并不仅限于像SDL Trados这样直接面向翻译流程开发的技术工具,任何有助于翻译教育的技术都可以被利用起来应用于翻译教育过程之中,融入到翻译教育的方方面面,融入到翻译教育工作者和翻译专业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

如何融合?有些老师可能会说,谁能像北语那样拿到那么多的国家经费来购买硬件和软件。但是我想说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助力翻译教育“驾数腾云”,核心并不是那些昂贵的硬件和软件,而是由翻译专业师生共同打造的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翻译教育+”解决方案。
 
四、“翻译教育+”解决方案
 
翻译学院的核心语言资产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现在的学生懂得的技术工具远比老师要多,对包括翻译技术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比老师要快得多。

在一所高校里,翻译教师的职业是教师,而不是企业里的技术员或项目经理,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什么都会,来一个网站也能翻译、来一个不知名的软件也能翻译。

老师能做的事情是:组织学生开展案例驱动的翻译学习、项目驱动的翻译学习,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用各种免费的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比如有道云协作、百度网盘等等)去创造知识并整理知识,然后将知识延续给下一届的学生,将各种类型的项目的操作方法积累成学校的解决方案,积累成学校的语言资产,成为一所翻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未来评估一所学校的翻译教育的好坏的标准之一也许就是这所学院能够为学校和社会提供多少种语言服务解决方案。
 
北语高翻在这一块儿也做了一些工作,下图是我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知识管理平台,我所有的课件都在这个平台上,往届学生的期末论文也都在这个平台上,新一届学生的期末论文可以选择往届学生的题目,基于他们的工作继续去完成,这样才能有所创新,而不是重复造车。如果没有像高翻学院那样的服务器,在网络上也能找到类似的服务提供商,这样的知识管理平台只需要每个月几十块钱就可以负担,花费不到1个小时就可以搭建完成。
 
除了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外,翻译项目管理课程也通过“高翻学堂”在线课程平台开设(甚至是翻译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听说课),往届学生的课堂演讲都录制成视频放到这个平台上,新一届学生可以观看这些视频,基于前人的工作发现新的点,然后去创造更多的知识。

所有这些都为高级翻译学院提供了宝贵的语言资产,都为未来的学生创造了宝贵的财富。

一旦我们向社会公布了这些语言资产,那对这个社会也会有极大的帮助,正如刘和平院长为高翻学院题写的院训所讲的那样:“挑战自我,服务他人,沟通世界”。

然而,所有我们做的这些,钱和软硬件并不是关键,我们需要的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接纳和善用。在我们所做的众多翻译教学实践中,现代信息技术已经隐藏在了所有这一切的背后,学生并不知道这些平台背后是怎样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支撑,他们看到的只是“云端”知识呈现的新形式,并不断往其中共享新的数据,学生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
 
结语

虽然现在人人都在提“大数据”,我们也确实积累了一些语言数据,但实话实说,我们目前的这些语言数据离“大数据”还相差太远太远;我们所谓的“云端”也并非真正的“云技术”,数据只不过是存储在学校机房的一台服务器上而已。

但我们在翻译教育道路上所做的“驾数腾云”之举将不会停歇,我相信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情能够为中国翻译教育的信息化改革做出一点点的贡献。

在我发言的最后,我希望发出呼吁,希望翻译教育圈里老师们能够以学生为中心,把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教学的主要力量,把学生组织起来自发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老师的作用是引导和提问,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得到锻炼,现代信息技术才可以得到善用,翻译教育才能真正“驾数腾云”。

欢迎各位专家批评指正。